
編者按
精致典雅的苗繡、火遍全國的螺螄粉、色澤艷麗的藏毯……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多次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點贊”。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到,要加大對脫貧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支持,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今日本報特推出專題報道,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帶領讀者感受非遺在鄉村振興中所創造的巨大經濟價值。
2021年2月
貴州
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畢節市黔西縣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的扶貧車間,了解發展特色苗繡產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等情況。他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br/>
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在黔西縣(現為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扶貧車間,了解發展特色苗繡產業、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等情況。
“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產業”……習近平總書記點贊的苗繡有怎樣的魅力?
苗繡踏著古歌而來——
苗繡是苗族文化的載體,它將苗族古歌、傳說和故事以刺繡形式表現出來。人們以繡布為畫紙、以針線為筆墨,憑借代代相傳的技藝,把歷史文化和對家鄉的贊美、對親人的祝福定格在精美的刺繡中。
苗繡承載著苗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文化記憶——比如蝴蝶紋樣代表著生命的起源、護佑;陰陽魚紋表示萬事萬物陰陽相合,在時間長河中輪回旋轉,是苗族祖先對天地、宇宙的認知??梢哉f,刺繡是苗族人獨特的哲學表達形式。
邁進新時代,苗家兒女將苗繡濃郁的歷史特點和鮮明的時代特征相融合,在手機殼、筆記本、鼠標墊等現代用品中加入傳統苗繡紋樣,將古老民族的基因注入到現代化生活之中。
隨著電腦繡花機的普及,繡娘們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原本需要半年時間完成的繡品,在機器的幫助下工期縮短為數天。色彩鮮艷、花紋稠密的苗繡搭乘著電商直播的東風,走出大山銷往全國。
苗繡讓遠行者在家門口過上安心生活——
化屋村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推動下,化屋村打通了交通動脈,從國家級深度貧困村一躍成為美麗鄉村試點。
化屋村的巨變離不開苗繡的產業化。作為少數民族村寨,化屋村苗族人口占比極高,且家家戶戶擅長苗繡制作。2019年10月,化屋村引進蠟染刺繡扶貧車間,讓村民們的刺繡技藝得以施展。
“如今,一件手繡的歪梳苗服飾能賣上萬元。苗繡是傳統文化,苗家女子一直引以為傲。大家能通過它增收致富,我感到很自豪?!狈鲐氒囬g負責人楊文麗介紹。
工資收入加上田間收成可以讓很多村民過上不錯的生活。于是不少外出打工者今年選擇留在村子里,既能賺取工資,也能照顧家人。
一針一線織就幸福生活,苗繡的繁榮發展勾勒出化屋村村民勤勞致富奔小康的畫面。
2月3日,在苗族村民趙玉學家,習近平總書記仔細察看生活居住環境,同趙玉學一家制作當地傳統節日食品黃粑,并聊起家常。
趙玉學告訴習近平總書記,原來住在不通水、不通電、不通路的麻窩寨,現在住上了二層小樓,水電路都通到了家。習近平總書記聽了十分高興。他指出,就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積極發展鄉村產業,方便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讓群眾既有收入,又能兼顧家庭,把孩子教育培養好。
化屋村地處烏江南北兩源交匯處,是六沖河、三岔河浩蕩“握手”之地,山水秀美、風光旖旎。水泥路修通后,化屋村的苗繡、黃粑等特產能走出去,化屋村的美景能吸引游客走進來。
“這兩個月,農家樂和賣黃粑的收入已有一萬多元?!壁w玉學告訴記者,以前在外務工,最不舍的是孩子,現在收入不錯,一家人還能團聚?!拔覀兊娜兆诱缌暯娇倳浧谕哪菢?,越來越幸福甜蜜?!壁w玉學滿臉笑意地說。
指尖技藝成為“指尖經濟”,綠水青山變身為“金山銀山”。如今,化屋村正憑借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在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行。(王秀芳 宋子節)
2021年4月
廣西
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詳細了解螺螄粉特色產業促進就業、帶動農民增收等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特色產業是地方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一大實招,要結合自身條件和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住質量安全關,推進標準化、品牌化。要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實際困難,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這碗粉”如何富鄉親
7月15日上午10時,柳州市柳江區百朋鎮小山村禮節屯。熾熱的陽光下,村民韋伍次與家人正忙著將一穗穗顆粒飽滿的紅小糯高粱剪下裝在筐里,運到家門口的大棚下脫粒,“這個本地品種的高粱在旱地里一年可以種兩季,都不用怎么打理,每畝可以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下半年我要把家里4畝地都種上紅小糯高粱?!彼f。
正在一旁查看收成的農藝師蘭生葵正是柳州紅小糯高粱的育種人。他告訴記者,已經有好幾家螺螄粉廠在用這一本土品種的高粱生產螺螄粉,很受歡迎,“我們要在柳江區推廣種植5000畝,讓更多的農民受益?!?br/>
創造就業崗位30多萬個
已經獲得國家農業部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的紅小糯高粱,只是躋身柳州螺螄粉產業鏈前端的本土材料之一。
如今,柳州螺螄粉全產業鏈創造就業崗位30多萬個,帶動了5500多戶貧困戶約2.8萬人實現脫貧致富。其中關鍵在于螺螄粉產業的原材料本地化戰略。
“公司一直致力打造原材料本地化,已實現全產業鏈布局?!弊鳛榱萋菸嚪鄣凝堫^企業,廣西螺霸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姚漢霖對如何帶動本地農民共享產業紅利胸有成竹,“我們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原材料基地的布局上,優選經濟條件較差的村屯?!?br/>
去年,“螺霸王”公司在鹿寨縣東北部拉溝鄉關江村布局了7000畝竹筍基地。關江村村民世代以林下經濟為生,“螺霸王”公司入駐后,村里建車間、收竹筍,所有酸筍全部實現專供,拉動村民年收入從不足萬元到4萬多元。目前,該公司通過建立標準化螺螄粉原材料生產基地,吸納了1000余人就業,產業鏈上農戶戶均增加收入超3萬元。
“當前,螺螄粉產業發展迅猛?!甭拐h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負責人表示,“我們重點種植竹筍和豆角等,為螺螄粉提供原材料?!?br/>
? 育出12個原材料基地
7月13日,在魚峰區柳州螺螄粉產業(核心)示范區的白沙鎮白沙村太平屯,村民們正在忙著收割竹筍運往酸筍廠。
依托螺螄粉產業種植竹子的紅利很讓當地村民驚喜?!拔覀?月初就開始挖筍,一畝大概能挖上萬斤?!卑咨虫偟那М€竹林里,陳君用鏟刀快速切割,用手一掰,一根鮮嫩碩壯的竹筍便沉甸甸地躺在手中。他種下的10畝多竹林,如今每年可以穩定產出近5萬公斤新鮮竹筍,按每公斤2.4元計算,年收入可超10萬元。
魚峰區成立了以區委書記、區長為組長的示范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推進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綠色標準化生產。建立了區、鎮、村三級書記抓、處級領導掛點包村、鎮村干部包屯的工作機制,先后制定了《全面推進螺螄粉產業升級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加快推進柳州螺螄粉產業發展意見》《螺螄粉原料產業補貼方案》等系列政策,引導白沙、里雍兩鎮農戶退桉種竹,參與豆角、辣椒、木耳、香蔥、螺螄等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種養。目前,該區已經建成螺螄粉原材料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5300畝,輻射帶動兩鎮發展柳州螺螄粉原材料種養面積3.7萬畝。
以預包裝螺螄粉生產加工為核心,柳州螺螄粉產業已經初步構建起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目前,全市有12個認定螺螄粉原材料基地,種養規模超過50萬畝,涉及螺螄、水稻、豆角、竹筍、木耳等農產品養殖種植。
致富故事說不完
百樂村百樂屯村民黃繼華種植了100多畝竹子,生產加工螺螄粉原材料酸筍,年收入20多萬元;山灣村界山屯的覃玉鮮把家里約3.5畝土地流轉給基地養殖螺螄,自己又在千畝螺螄養殖示范基地務工,土地流轉租金加工資,每年有3.6萬元收入……在柳州市柳南區螺螄粉小鎮,當地的干部和鄉親們有說不完的致富故事。
螺螄粉小鎮位于柳南區太陽村鎮,核心區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總投資約36億元。近年來,柳南區委、區政府將美麗鄉村建設、土地增減掛鉤項目有效融入螺螄粉特色小鎮建設。2019年,以螺螄粉小鎮為核心區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驗收,同年螺螄粉小鎮成為國家級AAAA景區,上等-山灣-百樂旅游示范帶入選柳州市鄉村振興精品示范帶。2020年,柳南區螺螄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被認定為第二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柳南區2019年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已建成約2.6萬畝的螺螄粉原材料種植養殖基地。目前,螺螄粉小鎮種植甜竹筍近1萬畝、豆角1000畝,養殖螺螄1000多畝。轄區企業中糧公司、鑫糧集團生產的米粉及柳州市特鮮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酸筍均占市場三分之二份額。圍繞螺螄粉全產業鏈,目前已形成“一區一鎮多基地”發展格局,持續向周邊地區供應竹苗、螺種、木耳菌棒等種苗,成為螺螄粉原材料種養標桿。(諶貽照 陳 偉)
2021年6月
青海
2021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走進生產車間、設計部門察看產品生產、設計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藏毯是一種特色產業,你們很好把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結合在一起,契合了個性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藏毯產業是符合青海實際的產業,有扶貧致富、推進鄉村振興的作用,還有促進民族團結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希望青海發展更多這樣的特色產業,靠創新實現更好發展。
匠心織就古老藏毯新未來
守藝40余年,楊永良從未對加牙藏毯如此自信。
“這兩年村子里有織架的人家又多了!”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傳習所,傳承人楊永良講述的已不再是養家糊口與傳承技藝的無奈,而是乘政策東風,培養更多匠人的從容。
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西寧市城中區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在生產車間,習近平總書記察看原材料、生產流程、產品展示,了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牙藏毯手工編織技藝的保護傳承,對企業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表示肯定。
“青海發展特色產業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要積極營造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要加快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促進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有機結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绷暯娇倳洀娬{。
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加牙村,編織藏毯鐵梳子拍打紡紗的聲音已跨越幾個世紀。
這曾經是加牙村村民賴以生活的手藝——特有的厚密的青藏高原“西寧大白毛”綿羊毛;提取自礦物質及植物的天然染料;獨特的“八字結”編織手法……風格獨特的花紋讓加牙藏毯逐漸享有盛譽。
10尺見方的絨毯上,既有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回字紋,又有隋唐時期的寶相花圖樣,更有藏族喜歡的八寶紋樣、回族喜歡的花草紋樣……一塊小小的藏毯成為青海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最好見證。
上世紀80年代,加牙村藏毯享譽全國,甚至走出國門,出口尼泊爾等地。在楊永良記憶里,那幾年織機常常日夜不休。
輕紡工業的快速發展,對家庭作坊的生產模式造成沖擊,加牙村無數個像楊永良一樣的織匠也趕上了最艱難的時期,“太難了,隨著山東、河北的大織機來到西寧,手工織毯的技藝慢慢被放棄,村里人只想著種地打工養家糊口,織架不是被劈了當柴燒就是砸了賣廢鐵?!?br/>
舉步維艱時,楊永良依舊選擇了堅持,加牙藏族織毯技藝也逐漸迎來“春天”:2006年,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傳習所建立……
而楊永良的作品、名片也被放在博物館、旅游景區和賓館酒店,很多游客慕名來到傳習所下訂單?!跋聠蔚亩嗔?,我就把訂單給其他村民做,或者讓他們來傳習所,我給開工資?!痹趥髁曀按蚬ぁ?,一天130塊錢,村民楊啟花很滿意:“上下班時間都比較靈活,還能照顧上家里的孩子?!?br/>
只帶動一個村的村民增收致富還遠遠不夠。近年來,西寧市文化旅游廣電局持續開展傳承人研習培訓班,加強非遺人才培養,促進加牙藏毯乃至整個西寧市非遺創新工作,強化非遺融合賦能,助力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
“為傳承地域民族特色,推動青海特色產業發展,今年我們舉辦兩期加牙藏族織毯技藝培訓班,力爭讓35名零基礎農民學員獨立編織地毯?!蔽鲗幨袖抑袇^文體旅游局副局長毛迎霞介紹。
經歷了十幾年的市場磨合,傳統的加牙藏毯早已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拔覀兒痛蠊S之間從來不是競爭的關系,而是合作的關系?!睏钣懒及l現,傳統織藝需要學習大工廠走在時代前沿的設計理念,大工廠則需要加牙藏毯深厚歷史文化的加持。
如今,楊永良也有像高文蘭這樣來自大工廠,且熟悉機織、手工槍刺、傳統手工編織等各種藏毯織造手藝的徒弟。編織技術多樣化,基本能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也有專業的設計團隊,讓藏毯在樣式、造型、用途上有更多的創新,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傳統技藝重煥新生,越來越多年輕人也投身其中,高質量發展、文化傳承與致富增收相得益彰。
青海省具有很好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人文優勢,青海省委黨校副教授馬麗雅認為,“基于省情構建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實現產業鏈升級,將特色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應以特色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br/>
6月,楊永良又接到給一家地毯廠做技術顧問的邀約;高文蘭的天然毛紗藏毯還未正式推出就已收到訂單。匠心織就古老藏毯新未來,再次煥發生機的傳統技藝惠及更多農牧民,助力幸福小康?。ǜ屎-?宋子節)
?。ň庉嫞汉顜X)
?。ㄖ袊R產權報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